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川农大精神楷模】刘相模:高山仰止鸿儒硕学,筚路蓝缕蔚然成林
作者: 审稿人:dwkj 发布日期:2020年09月07日 点击数:

百年川农,风雨兼程。老一辈川农人无私奉献、严谨治学,甘于清贫、甘当人梯的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川农人。他们在各自领域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堪称“川农大精神”的缔造、践行、传承者。

人物简介:刘相模(1917-2010),我国著名动物遗传育种学家、教育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一生致力于羊遗传育种研究,参与了国家级新品种简州大耳羊、南江黄羊、凉山半细毛羊的培育工作,先后发掘了四川省特色资源品种成都麻羊、板角山羊、北川白山羊和古蔺马羊,是我省山羊品种资源发掘工作的开拓者。在他的引领下,我校羊遗传育种研究硕果累累,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项。

艰苦奋斗,求真务实

刘相模毕业于四川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1944年毕业后随即留校任教。1956年学校从川大农学院整体搬迁至雅安后,曾担任畜牧系系主任,为我校畜牧学科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他在养羊研究上也颇有造诣、名声斐然,当时学界将他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刘荫武教授并称为“南北二刘”。

在文革和改革开放之初,学界和社会普遍有一种观点认为“发展山羊业会破坏生态环境”。刘教授为消除人们的这种偏见,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用山羊采食和手采摘法国梧桐的叶子进行比较,结果确定山羊采食组叶子的再生速度要快一些。这是因为山羊唾液可以增加氮含量,进而促进植物细胞的再生殖。并撰写多篇学术论文,从山羊的采食行为、在植被再生和控制杂草等方面系统地综述了“事在人为,羊在人管”的观点,对于正确认识山羊养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上个世纪70年代他主持四川省山羊品种资源调查,组织编著《四川省羊品种资源志》,极大地提高了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的山羊品种资源优势地位。在那段时期,组织并参与了多家单位联合开展的“川西北地区半细毛羊杂交组合筛选”、“杂种羊横交固定”、“培育粗档半细毛羊”等课题的研究,科研成果得到农业部和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肯定和重视。1980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成立了“四川农学院养羊研究室”,任命刘相模担任研究室主任。

曾任全国养羊研究会常务理事,现年86岁的陈圣偶教授回忆:“1961年毕业留校后我成为刘老唯一助教。养羊研究室成立后科研项目任务重,而刘老作为系主任行政事务繁忙,且患有眼疾,行动不便。我就在刘老师的指挥和精神激励下,负责具体实施,克服艰苦条件,跑遍了全川进行山羊品种调查。国家科技攻关项目‘48-50支半细毛羊新品系的培育’下达后,养羊研究室作为课题主要承担单位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品种改良育种工作,研究室年轻教师每年定期到海拔三千米的凉山实验羊场开展研究工作,驻点观察羊群活动。老先生曾叮嘱我一定要把半细毛羊培育成功,我深感责任重大,这不仅是老先生的养羊情结,也是学校的荣光。最后该品种被正式命名为“凉山半细毛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填补了我国没有半细毛羊品种的空白。四川山羊品种资源调查、半细毛羊杂交改良工作等也获得省部级奖励。”

情系学科,克己奉公

刘相模教授退休后仍始终心系学科特别是羊遗传育种的发展,曾作一首打油诗激励自己:“光阴似箭数十载,此生已老事无成,科研必须下羊舍,誓为羊业献终身”。因此在他退居二线后,将晚年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泡在羊场“与羊为伴”,即使因高度近视多次在羊场绊倒,也没能打消他的这份“养羊热情”。有时他还自嘲“是半个饲养员”,很多病羊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得到康复或转危为安。在他85岁高龄时仍情系羊业,并极力要求参加了在成都双流召开的“2005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大会”,并在闭幕式作了重要讲话。

同时他还特别关注《养羊学》课程建设,退休后仍多次坚持讲授该课程绪论部分。为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农业和学习好养羊学课程,自2006年起他每年都将自己的退休工资拿出部分用于奖励该课程品学兼优的学生。自2010年逝世后,家人秉承老先生遗愿,专门设立了《养羊学》课程奖学金,14年来累计已发放28000元。

据了解,年轻时的刘相模教授由于一心扑在工作上,又常外出实习,因此对于八个子女们的生活、学习无暇顾及。刘教授曾说过“我这一生没有愧对过学生,没有愧对过工作,但却愧对我的子女”。刘老先生的小女儿、曾任川农大卫生院副院长刘雅也曾说过:“爸爸虽然没有亲自指点我们的学习,可是爸爸的一言一行,我们都看在眼里。小时候我们一家人挤在一个小屋子里,不管孩子们有多闹,爸爸学习的时间总是‘雷打不动’。爸爸年轻时的读书笔记,还整整齐齐的放在书柜上,这些事都影响着我们。”

爱国爱校,大爱无疆

刘老先生也是新中国诞生和辉煌历程的见证者,他胸怀坦荡、刚正不阿,家国情怀浓烈。1949年末,当时的成都还在国民党的统治下,为避免国民党破坏教学秩序,他曾冒着生命危险藏匿了畜牧兽医系教学设备和科研用牛,及时地保护了学校资产。1959年新中国建国十周年,他作为四川省特邀嘉宾代表,到天安门观礼,受毛主席接见,内心无比激动,忍不住作了一首打油诗:“天安门前真雄伟,阅兵游行喜若狂”!

在老先生的影响下,他的学生无一不心系祖国和学校,即使海外留学也纷纷按期归国为养羊事业效力。曾任我校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的吴登俊教授,早年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和吉森大学进修访问合作研究,学成以后按期归国,并把当时最先进的分子遗传育种知识理论应用于羊的选育工作,开创了我校羊分子遗传育种的先河。曾任国际山羊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羊分会常务理事的徐刚毅研究员曾有机会到世界1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合作研究或参加国际会议,曾有一些国家向他发出留下来的邀请,可他每次都按期回国归校。他说:“我深受恩师刘相模的影响,不回到祖国,不回到川农,于心不安。我和刘老师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他既是我的恩师,也是我的长辈、同事和朋友,这种感情羁绊是我一辈子从事羊业生产的最大原动力”。他回忆到:“有一次在刘老从羊场返家的途中突然腰病复发而不能行走,被当地老乡发现后用自行车将他载回家中,即使是躺在病床上,刘老先生仍然每天要我到他的病床前汇报工作情况并提出改进建议,这种工作模式一直持续多年”。他说:“当《天府肉羊新品系选育及关键配套技术研究》出版发行后,我第一时间将此书递送到躺在医院病床上的刘老先生手上,他感到极大的欣慰,甚至叫家人把目录给他念了几遍。”“真没想到,这本书就这样一直被他视为宝贝放在病床的枕头下面并陪同他直至走完生命的最后一刻”。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现任3522vip浦京集团动科系主任的张红平教授,于2007-2008年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学成以后毅然归国。他说:“刘老先生对我们方向的影响是巨大的。为了给学生们开拓眼界、讲解最先进的理论知识,坚持订阅国外杂志《小反刍家畜》,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八十多岁。他对待学生和蔼可亲,每次开运动会,只要有学生得了奖,他都会自己掏钱奖励钢笔或者请客吃饭,这些小事深深影响着我们这些后辈。他一直教育我们国外的技术虽然先进,但要以报效祖国为荣,所以我们方向很多教师留学后也如期归国,如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的李利教授,再到后来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的青年教师曹家雪博士”。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为老师,刘相模教授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如重庆大学王凭青教授、吕凤林教授,云南农大刘学洪教授、四川省畜科院何志平、熊朝瑞研究员,华中农大姜勋平教授,川农大赖松家教授等。前校长郑有良教授在刘老的悼念词中曾评价:“刘相模教授把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科教事业,他的一生与百年川农大同行,他的感情与百年川农大相依,他的品质与百年川农大相融,堪称缔造、践行、传承‘川农大精神’的光辉典范”。

http://upfile.cuepa.cn/newspic/300568/s_67feeda36986e316d8638752de5afa12252808.jpg

图片来源:http://scndb.cuepa.cn/show_more.php?doc_id=300568